序号 |
学习项目 |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 |
学时 |
1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适应性 |
能力目标: 1.具有正解描述生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2.具有正确说出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刺激、反应、兴奋性、阈值等重要生理学基本概念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兴奋性、阈值的概念; 2.理解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 3.了解本门课的研究水平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本门课的教学要求及学习方法。 |
2 |
第二节 人体与环境 一、人体与外环境 二、内环境与稳态 |
能力目标: 具有正确说出内环境、稳态等重要生理学基本概念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了解稳态的意义。 |
第三节 人体功能的调节 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二、人体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 |
能力目标: 1.具有正确说出反射、反馈等重要生理学基本概念的能力。 2.具有运用本章所知识,解释人体功能调节及特点的能力。 3.具有能举例说出人体内哪些过程存在正反馈或负反馈,其意义是什么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调节特点; 2.掌握反馈的类型及意义。 |
2 |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 |
能力目标: 1.具有能用科学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概念: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与出胞等概念的能力; 2.具有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的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及转运特点。 |
2 |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
能力目标: 具有说出细胞生物电的产生机能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及生理意义; 2.熟悉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 3.了解局部反应及特征。 |
2 |
|
|
第三节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三、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四、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五、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
能力目标: 1.具有⒈能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兴奋-收缩耦联概念的能力; 2.具有能运用本章所学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过程及特点方面的知识,解释临床上使用的肌松弛剂、肌增强剂的作用机制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特点; 2.熟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3.了解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 |
2 |
3 |
第三章 血液 |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
能力目标: 1.具有说出血液组成的能力。 2.具有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解释血细胞比容、血浆渗透压、血沉、血浆等概念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生理作用; 2.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 3. 熟悉血液颜色、密度、黏滞度、pH值等理化特性; 4.熟悉血浆的概念。 |
6 |
第二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二、白细胞 三、血小板 |
能力目标: 1.具有能够说出红细胞的生成部位、原料、成熟因子及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物质的能力; 2.具有能够说出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红细胞的正常值、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2.熟悉血液及血浆的比重;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3.了解白细胞的正常值、分类及主要功能。 |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二、纤维蛋白溶解 |
能力目标: 1.具有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解释血液凝固、凝血因子、血清、血浆等概念的能力; 2.具有能够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并说出两者的主要区别。 知识目标: 1.掌握凝血因子的特点;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及类型; 2.熟悉抗凝血酶Ⅲ及肝素的抗凝机制; 3.了解纤溶系统的组成及纤溶过程。 |
第四节 血量、血型和输血 一、血量 二、血型 三、输血 |
能力目标: 1.具有能够阐述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的能力; 2.具有能够通过观察血图片鉴定ABO血型的分型;并且能运用输血原则指导临床输血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ABO血型及Rh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与分型; 2.熟悉输血的原则与交叉配血。 |
4 |
第四章 血液循环 |
第一节 心脏的生理功能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产生机制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四、心音和心电图 |
能力目标: 1.具有能用科学的语言正确解释心动周期 、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窦性心律等概念的能力; 2.具有阐述心室肌动作电的分期及产生离子基础的能力; 3.具有描述心脏泵血过程及心脏泵血过程的分期及各期心室内压的变化、心脏瓣膜的开闭及血流方向的能力; 4.具有比较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音调高低、产生机制、生理意义有何不同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心室肌动作电的分期及产生离子基础;心脏泵血过程的分期及各期心室内压的变化、心脏瓣膜的开闭及血流方向;心肌的生理特性;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的意义; 2.熟悉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产生离子基础;心脏泵功能的评价指标; 3.了解心脏泵血功能调节;心力储备;正常心电图波形的组成及意义。 |
10 |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概念 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三、静脉血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四、微循环 五、组织液与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
能力目标: 1.具有能用科学的语言正确解释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微循环等概念的能力; 2.具有运用所学动脉血压影响因素方面的知识,分析临床上可以从哪几个方面降低或升高病人的血压的能力; 3.具有能运用本章所学影响静脉回流因素方面的知识,解释为什么在护理心脑血管疾病或老年病人时,要注意变换病人体位时不宜速度过快的能力; 4.具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说出临床常见水肿原因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收缩压、舒张压、中心静脉压、微循环的概念;影响动脉血压和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微循环血流通路及作用;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2.熟悉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及意义; 3.了解 动脉脉搏;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淋巴液的生成及淋巴回流的意义。 |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二、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
能力目标: 1.具有能运用本章所学心血管活动调节方面的知识,解释分析当人体血压升高时,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使血压快速降到正常水平的能力; 2.具有结合所学动脉血压影响因素方面的知识,分析临床上可以从哪几个方面降低或升高病人的血压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压力感受器反射的调节过程及意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 2.熟悉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反射的过程及意义; 3.了解心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心钠素对心务管的调节。 |
第四节 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二、肺循环 三、脑循环 |
能力目标: 具有说出 冠脉循环特点及冠脉主要调节方式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熟悉冠脉循环特点及冠脉血流调节; 2.了解脑循环和肺循环特点及调节。 |
5 |
第五章 呼吸 |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二、肺通气的阻力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
能力目标: 1.具有用科学的语言正确解释呼吸运动、肺活量、功能残气量、肺泡通气量等概念的能力; 2.具有能运用本章所学知识,描述呼吸的基本过程及呼吸的意义的能力; 3.具有解释胸膜腔内压及其生理学意义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呼吸的基本过程;肺通气的动力、过程及肺通气的评价(肺活量、功能残气量、肺泡通气量);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及意义;肺弹性阻力(表面张力)和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部位及作用; 2.熟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潮气量、肺通气量、残气量、时间肺活量); 3.了解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深吸气量、肺总量)。 |
6 |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
能力目标: 1.具有解释通气/血流比概念的能力; 2.具有说出影响肺换气因素的过程、结果及影响肺换气因素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肺换气的过程、结果及影响因素; 2.熟悉肺换气的原理;通气/血流比的概念和正常值。 |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氧的运输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
能力目标: 1.具有说出氧、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的能力; 2.具有用科学语言解释发绀的概念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O2和CO2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 2.熟悉发绀、血氧饱和度的概念; 3.了解氧离曲线的组成及意义。 |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调节 |
能力目标: 1.具有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呼吸中枢是如何调节呼吸运动的能力; 2.具有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血液中PO2、PCO2和H+浓度变化是如何影响呼吸运动的的能力; 3.具有能够用所学知识分析严重慢性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能否快速吸高浓度的氧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呼吸的化学反射性调节; 2.熟悉肺牵张反射的过程及意义; 3.了解呼吸节律形成假说。 |
6 |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
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二、消化液的功能 |
能力目标: 具有说出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2.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消化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
4 |
第二节 消化 一、口腔内的消化 二、胃内的消化 三、小肠内的消化 四、大肠内的消化 |
能力目标: 1.具有用科学的语言正确解释消化、吸收、胃排空等概念的能力; 2.具有说出胃液、胰液、胆汁等消化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的能力; 3.具有用科学的语言解释胃和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生理作用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消化的形式;胃和小肠的运动形式及主要作用;胃液的组成及作用;胰液、胆汁的组成及作用; 2.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唾液组成及作用; 3.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大肠的运动形式及大肠液的作用。 |
第三节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
能力目标: 具有解释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 2.了解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
第四节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
能力目标: 具有解释胃肠溃疡产生的疼痛在夜间加重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自主神经对消化器官的主要调节作用;掌握胃肠激素的分泌部位及主要作用; 2.了解壁内神经丛的调节作用;消化反射及特点。 |
7 |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 体温 |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四、基础代谢 |
能力目标: 1.具有解释下列概念的能力:热价、氧热价、呼吸商、基础代谢等概念的能力; 2.具有说出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熟悉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3.了解能量的来源、利用;能量代谢的测定。 |
2 |
第二节 体温 一、人体的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二、体热平衡 三、体温的调节 |
能力目标: 1.具有用科学的语言正确解释体温概念及生理变动的能力; 2.具有阐述皮肤的散热方式及其临床应用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体温的概念、正常值及生理变动;皮肤散热方式; 2.熟悉体温的调节过程。 |
8 |
第八章 排泄 |
第一节 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一、肾的结构特点 二、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
能力目标: 具有解释排泄概念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肾脏液循环特点; 2.熟悉排泄的概念,肾单位的组成;肾血流调节; 3.了解人体内其它排泄器官. |
6 |
第二节 尿液的生成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 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
能力目标: 1.具有解释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肾糖阈、渗透性利尿等概念的能力; 2.具有阐述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动力及影响因素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排泄、肾小球滤过率、肾糖阈概念; 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动力及影响因素; 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 2.熟悉几种重要物质(如Na+、Cl-、HCO3-、葡萄糖等)在肾小管的重吸收;髓袢升支粗段肾小管重吸收的特点。 |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一、尿液浓缩的结构基础-肾髓质渗透梯度 二、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
能力目标 1.具有说出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物质的能力; 2.具有解释肾脏对尿液进行浓缩和稀释的部位及生理意义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熟悉形成肾脏外髓部和内髓部高渗梯度的物质; 2.了解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机制;直小血管逆流交换作用。 |
第四节 尿液生成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
能力目标 具有正确阐述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对尿液生成调节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部位、释放条件及调节过程; 2.熟悉醛固酮对尿液生成德调节; 3.了解自主神经对尿液生成的调节。 |
第五节 尿液及其排放 一、尿液 二、排放 |
能力目标: 1.具有解释下列概念的能力:少尿、多尿、无尿; 2. 具有举例说出临床上几种常见的排尿异常以及发生机制。 知识目标: 1.掌握正常尿量及临床常见的排尿异常; 2.了解尿液的理化性质和排尿反射。 |
9 |
第九章 感觉器官 |
第一节 概述 一、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概念及分类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
能力目标: 1.具有能够说出感受器的类型及一般生理特征的能力; 2.具有能够解释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主要区别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了解感受器的类型。 |
2 |
|
|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一、眼的折光功能 二、眼的感光功能 三、与视觉有关的生理现象 |
能力目标: 1.具有能够用科学语言解释近点、视力、视野等概念的能力; 2.具有解释人眼在视近物时,需要进行哪些调节的能力; 3.具有说出视网膜感光细胞的组成及感光特点有哪些的能力; 4.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临床常见的折光异常及矫正措施。 知识目标: 1.掌握感觉器官、近点的概念;掌握眼的折光系统的组成,眼的调节方式; 2.熟悉视力、视野的概念;视网膜感觉细胞的组成及感光特点;眼的折光异常及矫正。 3.了解明适应与暗适应。 |
|
|
|
第三节 听觉器官 一、传音系统的功能 二、感音系统的功能 三、与听觉有关的概念 |
能力目标: 具有解释声波是如何传到内耳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声阈的概念;声波的传导途径(气传导); 2.了解声域、噪音的概念;耳蜗的感音功能。 |
|
第四节 前庭器官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 二、前庭反应 |
能力目标: 具有说出人体前庭器官的组成及主要功能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前庭器官的组成及主要功能;前庭反应。 |
10 |
第十章 神经系统 |
第一节 神经元与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二、突触生理 三、神经递质 四、受体 五、反射中枢 |
能力目标: 1.具有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概念的能力:突触、递质、受体; 2.具有运用本章所学递质与受体方面的知识,今后更好的学习和掌握临床上常用的胆碱能受体激动药、胆碱能受体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及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的作用与应用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突触的概念、结构及突触传递过程;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自主神经末梢的递质及受体; 2.熟悉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皮肤痛与内脏痛的特点; 3.了解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分类;中枢神经递质;屈反射和交叉伸肌反射. |
6 |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二、丘脑的感觉分析功能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四、痛觉 |
能力目标: 1.具有解释下列概念的能力脊休克、牵张反射; 2.能运用本章所学的痛觉方面的相关知识,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认真观察不同病人所表现出的疼痛症状,并及时与医生沟通以及时确定诊治方案。 知识目标: 1.掌握丘脑感觉投射系统的组成及生理作用; 2.熟悉皮肤痛与内脏痛的特点。 |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能力目标: 具有运用本章所学大脑皮层体表感觉区投射的特点及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支配规律,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认识临床上常见的脑血栓、脑出血等疾病所造成的躯体感觉及运动损伤方面的表现的能力。 知识目标: 熟悉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小脑的功能,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功能。 |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
能力目标: 具有说出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一、条件反射 二、大脑皮质的电活动 三、觉醒与睡眠 |
能力目标: 具有解释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脑的高级功能和电活动;了解觉醒的产生机制与睡眠的时相及生理学意义。 |
11 |
第十一章 内分泌 |
第一节 激素的概况 一、激素的分类及作用途径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三、激素的作用 |
能力目标: 具有正确解释下列概念的能力:激素、允许作用。 知识目标: 1.掌握激素的概念、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2.熟悉激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
4 |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一、小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 二、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三、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 |
能力目标: 具有用所学知识解释下丘脑及垂体分泌的主要激素并说出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产生原因的能力。 知识目标: 熟悉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 |
第三节 甲状腺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三、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
能力目标: 1.具有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原料、部位、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的能力; 2.能运用本章所学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系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方面的知识,正确分析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发生机制。 知识目标: 掌握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
第四节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一、甲状旁腺激素 二、降钙素 |
能力目标: 具有用所学知识说出临床上甲状旁腺损伤后出现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
第五节 肾上腺 一、肾上腺皮质 二、肾上腺髓质 |
能力目标: 1.具有说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部位、主要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的能力; 2.能运用本章所学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方面的知识,分析临床上病人长期或大剂量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对人体哪些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损害作用的能力。 知识目标: 熟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
第六节 胰岛 一、胰岛素 二、胰高血糖素 |
能力目标: 具有运用本章所学胰岛素生理作用方面的知识,分析临床上糖尿病人出现三多一少的原因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2.熟悉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
学时总计:54学时 |